交汇点讯 5分钟准备!”“3分钟准备!”“2分钟准备!”“10,9,8……3,2,1,点火!”
1月19日中午12时12分,“淮安号”恩来星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11火箭顺利发射升空。8分钟后,卫星进入轨道,开启了在宇宙中的征程。从此,茫茫宇宙中有了一颗为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淮安星”。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中国航天工程的创始者和推动者,2016年,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区委区政府、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携手,确定了科普卫星“淮安号”恩来星卫星研制、发射项目。
“项目从2017年初开始实施,分研制、发射、调试、交付使用4个环节,其中,卫星的总体设计、部件研制、总体集成和测试等工作由南京理工大学负责。”中共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表示,项目实施期间,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代表学习卫星的基础知识,了解、参与卫星研制、测试、组装的全过程,并组织学生代表赴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观摩卫星的发射。“淮安号”恩来星卫星由此成为我省历史上,也是全国历史上第一颗有中小学生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据了解,这颗以周恩来总理名字命名的卫星将由全国红军小学共享。
“淮安号”恩来星总设计师、南理工微纳卫星研究中心教授张翔介绍说,“淮安号”恩来星卫星是一颗高度为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约10厘米,宽约10厘米,高约20厘米,重2.4千克。该卫星采用成熟的微纳卫星技术,两单元结构,集成了测控管理、图像数据下传和语音数据转发等功能。同时,该卫星应用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基于离轨帆技术的主动离轨装置,使之成为国内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型微纳卫星、第一颗应用了主动离轨制动装置的立方体卫星。而卫星上搭载的光学相机,也是目前为止同类科普卫星中分辨率最高、技术最先进的。
为向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还精选了120张周恩来不同时期的照片伴随“淮安号”恩来星一同升空。卫星升空入轨后,由地面接收解码,进行图像下传。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期间,还将上传淮安中小学生1200个纪念周恩来的心愿,120幅纪念周恩来的书法作品,120首纪念周恩来的诗歌等。
入轨后, “淮安号”恩来星将支持开展多种学生主导的航天科普活动。广大青少年可开展卫星测控、图像下传等航天实践活动,感受语音数据转发,地面站远程操控等技术的无穷魅力。该卫星不仅可以提供淮安区万名师生及淮安本地中小学生开展航天创客活动,也可以支持全球无线电爱好者开展通联活动,为各地青少年了解航天、探索航天科技提供窗口和平台。
在发射现场,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们格外显眼,他们是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卫星研制学生团队的26名代表。学生代表吴禹萱激动地说:“今天,‘淮安号’恩来星成功发射了,作为参与研发、实践的青少年代表,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要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很多人都很好奇,人造卫星是如何命名的呢?
“在我们地球之外的各类天体之中,除了占绝大部分的自然天体,还有一类是人造天体,目前绕地飞行的人造天体大约有18000颗。”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介绍说,人造天体之中数量最多的是围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此外还有专门围绕月球、火星、木星、彗星甚至太阳等等其它太阳系天体飞行的探测器,以及少数像“旅行者”号、“新视野”号这样,边走边“看”,但最终以“星辰大海”为目标、一去不复返的探测器。
人造天体,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科学探索和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事业起步于1950年代。张旸告诉记者,早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之前,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和张家祥就发表了国内研究人造卫星轨道的开山之作《人造卫星的轨道问》。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发射人造天体近200颗,包括:北斗系列、资源系列、风云系列、高分系列、海洋系列、环境系列、天绘系列、遥感系列,以及专门用于科学实验和太空探测的卫星等。
命名人造卫星,是按照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要实施的。此外还有以功能、用途、政治、经济、军事等等目的命名的。“近年来,我国已经发射和未来计划发射的一些科学实验卫星和空间探测器,如‘悟空’、‘墨子’、‘嫦娥’等,其命名开始采用历史科学巨匠或神话传说人物的名字,并且名称与相应人造天体的内涵十分契合,显得既有科学性,又不乏浪漫色彩。”张旸笑言。
(本文来源:文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