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硬科技”领域的商业航天在资本“寒冬”的表现颇为抢眼。根据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工创投)对将近50家商业航天企业的跟踪和统计,2018年中国一共有19家企业获得23亿元以上的投资。
哈工创投高级投资经理丰旭在哈工创投三周年庆典上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大火箭在成本优势上非常明显,但小火箭发射方式灵活,二者之间有互补关系,未来预测在市场上两种火箭将会长期共存。2019年将是商业航天的小火箭年,小火箭的发射将会成倍增长。
不过,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从业者也对商业航天的发展持理性态度。作为早期创业者,零壹空间CEO舒畅表示,随着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商业化挑战也随之而来,目前在商业航天领域一些代表性产品已经出现,但目前还未步入讨论营收的阶段。
小火箭发射数量将会成倍增长
哈工创投总裁都丹在现场回忆,2016年是哈工创投运营的第一年,当时哈工创投关注120个项目,A轮以前项目超过60%。也是在那一年,参与了零壹空间A轮融资。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零壹空间方面获悉,早在2015年,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就联合社会资本参与了零壹空间的天使轮投资。
彼时,商业航天还未像今日般大热,资本和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对接也未像当下紧密,舒畅在现场称,零壹空间成立时还是2015年,当时整个大环境并不像当下宽松,面临政策、资本、大众普及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今,随着新竞争者的不断涌入和资本的不断入局,商业航天这个圈层也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哈工创投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一共有19家企业获得了23亿元以上的投资。其中,卫星发射服务领域9家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约10%;卫星星座运营领域8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200%;卫星制造领域2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100%。
对于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趋势,丰旭预测,未来五年,国内将有1000颗以上的小卫星发射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长征火箭的搭载余量大约是6吨,最多能够满足商业发射30%的需求。
丰旭同时提到,微小卫星通过组网的方式能够完全实现大卫星的功能,而且微小卫星在研制周期、研制成本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数据显示,2017年发射的345颗卫星中,5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达310颗,占比90%。随着小卫星需求的增长,2019年将是商业航天的小火箭年,小火箭的发射数量将会成倍增长。
目前还未步入讨论营收阶段
商业航天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但接下来,商业航天企业们将尝试商业化的挑战。
“现在的商业航天还没有开始讨论营收,商业化刚刚起步。”舒畅在现场表示,经历了前期的探索,商业航天公司也推出了自家的产品,并实现成功发射。但商业航天的商业化刚刚起步,作为早期的创业者,对于未来商业航天的商业化持有非常理性的态度,未来除了技术的竞速,实现产品的商业化挑战也随之而来,需要紧贴用户需求、持续研发投入,尽快实现商业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行业发现,在商业模式方面,商业航天在通信、导航、遥感等方面都有所布局,同时也在开发太空旅游等新兴服务。而对于火箭的商业化,除了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布局,“国家队”代表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火箭公司)在2016年公布自家的“太空旅游”计划,而进行一次太空旅行的价格为20万美元。
一位航天企业科研人员也对商业化持谨慎态度,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目前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积累在有序进行,各家研发的方向虽有所不同,但经历几年的沉淀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在商业化方面,目前还未出现业界的标杆案例,随着未来发射次数的不断增多,成本降低和营收也将是商业航天企业面临的一大考验。
丰旭也表示,可重复发射技术大大降低了火箭发射的成本。美国Space X公司火箭发射的报价是5400万~6200万美元,上述价格远远低于之前美国发射联盟制定的至少1.7亿美元的最低报价,未来价格也是商业航天竞争的关键因素。
除了价格方面的竞争,丰旭提到,商业航天领域的开放度较高,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也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2018年11月,阿根廷卫星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后续还会在中国正式设立公司,这打破了海外商业航天企业在中国必须通过代理商开拓市场的传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