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的珠海航展上,天链测控亮相航展现场,并首次对外公开旗下全球化商业航天测控网络及一体化测控运维软件平台。天链测控联合创始人、CTO郑汝花告诉记者,天链测控已经完成了4次火箭及卫星测控任务,今年年内还将完成4次以上的火箭发射和卫星运维任务。商业航天自2014年以来风起云涌,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带就聚集了星途探索、星际荣耀、灵动飞天、翎客航天等数家商业火箭企业。有人戏称,商业航天发展繁荣后,亦庄将会形成“火箭一条街”。
卫星公司也在北京航天城一带聚集,并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但卫星和火箭并不能代表商业航天发展的全貌,航天器测控类企业也在滚滚的商业航天大潮中不断发展。“就像风筝离不开线,卫星和火箭想要上天,就离不开测控。”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办公室,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天链测控”)联合创始人、CTO郑汝花近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少了火箭升天时的壮美,航天测控领域很少被关注,但作为航天工程技术体系中的核心系统之一,航天测控是卫星和火箭完成任务使命的重要依托。
在11月的珠海航展上,天链测控亮相航展现场,并首次对外公开旗下全球化商业航天测控网络及一体化测控运维软件平台。
郑汝花告诉记者,天链测控已经完成了4次火箭及卫星测控任务,今年年内还将完成4次以上的火箭发射和卫星运维任务。
航天测控:为商业火箭和卫星保驾护航
随着商业火箭不断试射成功,测控运维服务商作为卫星及火箭完成任务使命的依托,未来也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久经风雨的测控人了,恰逢商业航天政策的提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据了解,天链测控的两位创始人都是在航天系统工作20余年的资深航天人,和测控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天链测控的技术团队仍然保持着人均从业时间15年以上的行业优势。
火箭、卫星等航天器离开地面后,要靠一套独立的遥测、遥控及运维系统对航天器的状态进行监视,对它的工作任务进行规划和控制,同时将卫星上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下传,从而建立星地之间的通信链路。我国航天测控网主要奠基人之一沈荣骏院士曾直言:“卫星上天后,玩的就是测控。”
郑汝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于测控服务企业来说,地面测控站点的布局和数量直接影响到测控服务的质量:站点越多、布站几何关系越优,与航天器的沟通能力就越强,卫星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商业航天领域,大家都非常关注效益变现,帮助卫星创造高价值正是天链测控的优势所在。
记者了解到,天链测控自去年7月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6个国内地面测控站,1个海外地面测控站,并正在同步建设中亚、东南亚、南美地区等多个海外地面站以及海上船载站。
据介绍,目前天链测控已经具备同时服务20颗在轨卫星的能力。
“海外建站能力是天链测控的一大优势,海外站点的不断扩充,使我们能够为国内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将成为我们开拓海外市场的桥梁。明年年底我们计划建成站点总数20+的全球性商业测控网络。届时将能够同时服务200颗在轨卫星。明年下半年起,海外市场将是我们的主战场。”郑汝花说。
“应用才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真正动力”
对于绝大部分航天器来说,想要上天,就会产生测控需求。这类需求此前都由国有航天测控网统一承担,政策放开后,也有一些卫星公司选择以自己建站的方式,完成自由卫星的测控。这是否会对天链测控这类专门从事测控的公司形成挤压?
郑汝花告诉记者,在商业航天发展初期阶段,单个企业拥有的卫星数量较少,所以暂时可以自行测控。未来,这些企业的卫星数量会逐渐上升,达到两位数,甚至形成星座,即几十颗乃至上百颗人造卫星群。届时,企业将出于两大因素考虑,主动购买专业的测控服务:
一是卫星数量变多后,任务规划的技术难度增大,日常监管的压力增大,尤其是多星之间的构型维持和任务规划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二是出于对卫星利用率及投入产出比的考虑。航天器在太空极端环境下,有效寿命十分宝贵。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量越多,得到的有效数据越多,卫星制造的投入产出比就越高。
“越繁荣的市场越强调明确的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球范围看,测控行业已经可以看到不少商业化运作的成功案例。对于市场前景,我们十分笃定。”郑汝花说。
对于天链测控而言,最要紧的是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这就势必存在能否适应“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存逻辑。也就是说,决定成败的不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能否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产品。
据郑汝花介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是该公司的核心发展原则,不管是设备还是技术创新,都从实际任务需求出发。
她以公司船载站的研发为例说,“我国的商业火箭轨道很多都在南太平洋海域上空,并且不同火箭的轨道会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下,海上可移动船只搭载的测控系统就有非常大的优势。我们正在积极研发和论证能够满足商用测控需求的小吨位船载测控系统。这个领域,别人鲜有涉猎。我们要做这一块的创新,就是看好市场需求。这个项目进展顺利,明年上半年预计就会有船载站投入使用。”
郑汝花表示,“让每个个体都享受到航天所带来的便利是‘商业’二字的本意,应用才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真正动力。”目前,个人消费级产品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导航和定位服务,其他如卫星通信、遥感等技术在物联网应用、灾难救援等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未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目前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成为商业航天的高频用户,这也是商业航天正在探索的方向。”
测控行业的融资逻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天链测控已完成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估值较天使轮已有较大提升。但出于业务上的考虑,郑汝花没有对记者透露具体金额。
当被问到测控行业是否烧钱时,郑汝花表示,在资金使用方面,测控行业的主要花销集中在硬件测控站点建设和测控软件平台的开发上,属于资本性支出。但相比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其他部门,测控的前期投入可以形成价值稳定、有中长期效益甚至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的资产。需要的资金量不是天文数字,融资频率也没有其他部门频繁,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测控定义为重资产型行业。
“天链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很多优质投资方的关注,公司对这轮融资很有信心。”郑汝花说。“待地面站形成全球性的网络,公司的现金流将会非常健康,如果有资金需求将会是营运性为主,届时我们会考虑更加多元的融资方式。”
(本文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