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亚中科院遥感研究所召开的海南商业航天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获悉,具备低纬度、射向广以及不受限制的海洋运输等一系列卫星发射先天优势条件的海南,将在2019年发射自己的第一颗卫星“海南一号”。而“海南一号”只是海南卫星星座的一个开始,后续还将发射“三亚一号”“三沙一号”系列卫星。据了解,“海南一号”卫星发射后,南海的每一座岛礁、每一艘船舶,都处于巨大的卫星“保护罩”之下,随时可以监控观测,这对于捍卫主权、保护渔民远洋作业、及时完成海上事故搜救等意义重大。
研讨会上,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负责人杨天梁宣布海南卫星星座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并详细介绍了海南卫星星座基本情况、建设体系、发射时间表、现实作用及重大意义。
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早在2015年就着手筹划“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长远规划,经过反复研讨,逐渐形成建设海南卫星星座的构想。海南卫星星座由“海南一号”“三亚一号”和“三沙一号”系列卫星组成,目前正由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和遥感信息产业园入园企业——海南微星遥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其中“海南一号”卫星项目已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
海南卫星星座发射计划今后将在4-5年内完成,2019年发射“海南一号”一期3颗光学卫星;2020年发射“海南一号”二期3颗光学卫星和“三亚一号”2颗多光谱卫星;2021年发射“三沙一号”2颗雷达星。(时间表如图1所示)
对于为何要在邻海省份,特别是靠近南海的省份发展商业遥感卫星,杨天梁透露,海南卫星星座完全是基于海南的地理条件和发展需求设计的。海南不仅纬度低,还是全国拥有最大海洋国土的省份,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名多个岛屿礁滩。如何监控管理如此广袤的海洋,保障国家主权,建设海洋强省,需要遥感技术的保驾护航。三亚中科遥感所组织航天专家反复模拟和推算,发现采用30度倾角和500公里的低倾角轨道,用3颗卫星组成的低纬度观测星座就可以对全南海海域进行每天一次、重点区域每天多次的全覆盖观测,并可与我国在三亚已经部署的卫星地面站来快速组成南海动态观测和应用体系;如果星座内卫星增加到8~10颗,就可以对于全球南北纬30度之间的全部热带和海洋区域进行每天不间断全覆盖观测,其范围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海上丝绸之路区域,并辅助地面接收站形成全球低纬度地区无缝观测和接收能力,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因此,海南卫星星座由10颗卫星组成。
据介绍,海南卫星星座发射完成后,将是“罩”在南海上空的巨大天网,海南可通过该星座获得南海及其周边超大范围的观测能力,从而实现对实时动态观测、南海地区开发和有效管控的重大需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准确、快速响应,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海南担当的重要保障。以“海南一号” 3颗低纬度光学传感器卫星为例,利用它加上AIS船舶身份识别系统,就能实现对于南海的逐日覆盖业务化观测,甚至实现对于全球围绕赤道的海洋航道上特定海区的快速大范围覆盖按需观测,保障海南在海洋航运、岛礁监控、渔业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空间数据需求。通俗地说,“海南一号”卫星发射后,南海的每一座岛礁、每一艘船舶,都处于巨大的卫星“保护罩”之下,随时可以监控观测,这对于捍卫主权、保护渔民远洋作业、及时完成海上事故搜救等意义重大。
中科院院士、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非常认同海南卫星星座高覆盖、中分辨率、低成本、商业化、重应用的建设原则,他在研讨会上说,海南卫星星座的建成有助于我国开展海洋环境保障与服务、海上划界、海上资源勘探、世界航运、海上目标识别等工作,为我国在海上丝路沿线的投资和经济活动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南海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还代表项目专家组表示,尽早完成海南卫星星座的组网,使海南卫星的数据早日服务于南海船舶检测与监测、岛礁检测等应用,为海南航天强省和海洋强省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