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3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航天业界>>航天新闻
  共有 57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 这些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发表日期:2019年7月22日   出处:中新网        【编辑录入:飞沙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1969年7月20日,美国成为第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距今已近50年。

  “阿波罗11号”成功让人类登陆月球成为美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一刻,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刻如此重要?


    2019年6月28日,美国休斯敦,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之际,美国宇航局复原了当年的任务控制中心
  美国为何要登月?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太空竞赛。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时,许多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技术竞争中输给了苏联,当年苏联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美国也决心要完成首次载人任务,1962年肯尼迪作了一次著名演讲,宣布:“我们选择登月!”

  随后,两国一直进行太空竞赛,1965年苏联成功将一艘无人飞船着陆月球。

  美国的计划是什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投入大量资源,实施“阿波罗计划”。大约有40万人参与,成本达250亿美元。

  三名宇航员被选中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巴兹 奥尔德林、尼尔 阿姆斯特朗和迈克尔 柯林斯。


  2019年7月16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宇航服向公众展出。

  威力强大的“土星5号”火箭装载着阿波罗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发射升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并降落到月球表面,而柯林斯则留在指挥舱和服务舱中。

  有出错吗?

  1967年,美国进行“阿波罗1号”载人飞行测试。但是在例行测试期间发生意外,大火席卷指挥舱,导致三名宇航员死亡,载人太空飞行计划因此搁置数月。

  “阿波罗11号”执行任务期间,与地面控制人员出现通讯问题。电脑上响起宇航员以前从未听到过的警报,登月舱也在距离目标区域较远的地方着陆。

  首次实现在月球上行走

  尽管出现问题,但7月20日——在离开地球后110个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20分钟后,奥尔德林也登上月球。

  阿姆斯特朗的声音通过电视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写入历史:“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次飞跃。”


    2019年7月10日,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举行“阿波罗11号”登月时间表媒体预展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登月舱外待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在月球表面采集样本、拍照,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在完成月球探测后,两名宇航员成功与指挥舱和服务舱对接。他们返回地球,于7月24日降落在太平洋。

  据估计,全球6.5亿人观看了首次登月。当时的美国在经历肯尼迪遇刺、大城市种族骚乱以及军事介入越南混乱的十年后,民族自信被登月的成功全面提升。

  如何证明登月确有其事?

  到1972年底,美国六次将宇航员送到月球,可直到今天仍有阴谋论称登月是精心虚构的。

  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自2009年就有一艘侦测飞船环绕月球飞行,带回高分辨率的照片。照片显示阿波罗号在月球表面探索的痕迹,如脚印和车轮轨道。除此之外,还有从月表带来的岩石作为地质证据。

  首次登月你可能不知道的四件事

  “土星5号”仍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高度超过100米,重2800吨,发射时每秒燃烧约20吨燃料,可以产生3450万牛顿的推力。

  阿波罗乘员舱的空间相当于一辆大型汽车。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在一起度过8天,他们往返月球在乘员舱中飞行100万英里。在发射和着陆的过程中,宇航员们被绑在像凳子一样的“沙发”上,最宽处有3.9米。

  精通数学的非裔美国女性帮助研究了去月球的路线。美国国家安全局雇佣了大量的女性数学家,这些“人类计算机”大多是非洲裔美国人。她们处理数据、进行复杂的计算,对太空项目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仍无人知道“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哪里。一共有10个登月舱被送入太空,6个登月舱将人类送上月球。登月舱由上升级和下降级组成,一旦被使用上升级就会脱离,要么坠落在月球上,要么在地球大气层中被烧毁,要么围绕太阳转动。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发现它们最终的降落地点。


上一篇:难以捕获的视觉证据:首张量子纠缠图像问世
下一篇: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 大国列队开发外太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90]
 · 航天模型设计[14398]
 · 航天模型知识[13615]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20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