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3日报道: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各系统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正(试)样研制及试验。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完成初选工作,舱外航天服正进行飞行产品生产。
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筑梦新时代载人航天,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活动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以视频形式向公众披露了中国空间站任务计划安排和工程研制建设进展。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天和舱用于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员生活,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问天舱、梦天舱与天和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同时,空间站规划了密封舱内的空间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据介绍,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已完成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完成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初样阶段研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及其发动机可靠性增长试验。神舟飞船、天舟飞船,以及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正(试)样产品组批生产。
航天员系统开展了长期载人飞行综合模拟验证、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大型地面试验。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初选工作已完成,舱外航天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
空间应用系统已基本完成空间站载荷项目方案研制工作,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应用领域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巡天光学舱平台和多功能光学设施一体化方案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着陆场系统开展了总体方案设计和科研项目规划编制。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系统已按计划启动实施设施设备改造相关工作。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作为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大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9月实施至今,已成功发射12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共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航天员短期飞行到中期驻留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重要目标。随着2017年4月空间实验室阶段规划的四次飞行任务全面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根据计划部署,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