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相伴,8次守护
——“回收一号”雷达着陆场跟踪测量神舟飞船返回侧记
“回收一号报告:回收一号发现目标!”
当这句熟练而有力的报告声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的控制室响起时,每一个在场的人心跳加速。2011年11月17日19时14分31秒,这一时刻“回收一号”雷达起始跟踪距离已经离任务要求足足超出了372公里,这意味着“回收一号”已经提前捕获到目标。
这是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制的“回收一号”雷达。12年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回收一号”雷达8次天地追寻,守护飞船顺利回家。
据了解,1999年8月,“回收一号”雷达被布置在内蒙古白云鄂博场区前置雷达站,同年11月21日首次完成对“神舟一号”的回收段跟踪测量任务,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2008年9月,“回收一号”已连续七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
2009年,在此前基础上,二院23所研发团队以提高系统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为主要目的,对雷达进行升级改造,对易损寿命件进行更换。据了解,改造提高了系统性能,虽然外形变化不大,但已属第二代雷达,为未来的载人航天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次出征,是“回收一号”升级改造后的首次亮相,又为“功勋雷达”的史册上增添新的光彩。
记者了解到,这次任务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整个回收任务要在2.5小时内完成,对“回收一号”可靠性、捕获距离的要求都远远超过了前几次。当飞船返回进入到120km高度的稠密大气层,由于7.9km/s的高速度,与周边的大气摩擦产生高温,导致大气分子电离化,在飞船表面形成离子壳,致使飞船与地面的信息通讯中断,即进入黑障区。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回收一号”再次成功对飞船轨迹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研制者们回忆起它的表现仍然津津乐道:
“设备加电!”
那是17日14时整。距神舟八号返回地面还有5个小时,试验队全体成员已经各自就位,开机自检,对雷达设备各分系统的状态进行检查。
19时12分,报告飞船进入黑障区交界处的大气层,内蒙古白云鄂博回收一号专区的全体成员早已做好迎接神八凯旋的准备,雷达设备进入最佳状态,天线朝向了神八即将出现的方向。
“数据录取准备完毕!”“中心机数据发送准备完毕!”各个分系统及相关负责人纷纷报告准备状态。一切工作井然有序,此前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仿真和演练。回收一号雷达总设计师李卓林带领他的团队此时正站在控制台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显示屏上的回波信号。
“再次截获目标!”
19时16分11秒,“回收一号”成功截获黑障区的神八飞船。“回收一号外引导数据发送正常!”
“回收一号跟踪结束!”镇定而充满自信的声音在回收一号专区响起。19时28分,回收一号圆满完成了神八返回段的跟踪任务,在黑障区的12秒期间它提供了稳定、可靠、精确的跟踪数据,为飞船平安着陆扫除了“盲区”。
此时,控制仓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院23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神舟八号飞船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再次铸就了“回收一号”的辉煌,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掌握了扎实可靠的雷达技术,增强了23所雷达人参与我国空间领域重大工程的坚定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