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艺术概念图。洞察号将使用机械臂,在地震仪上放置一枚防护罩,隔绝风与温度的影响。洞察号于美国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火星表面着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洞察号”已经成功在火星着陆,但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执行科考任务。
洞察号于美东时间11月26日下午抵达火星,在Elysium平原顺利着陆。再过几个月,该着陆器将对火星内部展开详细考察。在此之前,洞察号将对两台主要仪器进行部署和调试,即一台钻入式热流仪和一套超敏感地震仪。这套仪器必须由洞察号的机械臂放置在火星表面,此前的火星着陆器从未有过这种操作,因此洞察号团队想确保这一步顺利无误。
因此在接下来几周里,研究人员将仔细分析洞察号的降落地点,确定最佳部署区域。然后他们会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中,用一台测试版着陆器练习部署过程。据该项目仪器操作带头人伊丽莎白·巴雷特(Elizabeth Barrett)介绍,研究人员会在试验床上开展“造地工程”,模拟洞察号在火星上所处的真实环境。
巴雷特把此次部署任务比喻成“高难度版的抓娃娃机游戏。”
“与抓娃娃相比,部署仪器花的时间更长——你要多暂停几次,确保抓牢了,才能把机械臂抬起来,然后还要确保仪器已经稳稳放到了地面上,才能松开机械臂。”
实际上,洞察号的机械臂要重复三次这样的动作,因为它还要在地震仪上放置一个保护罩,防止风和温度干扰数据收集与分析。
巴雷特表示,这些部署任务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然后还要再过几个月,洞察号才能积极开展科考活动。这段时间是为了让热流仪钻入地面下方5米处,以及对热流仪和地震仪进行校准。
等到启用之后,地震仪便会开始探测火星内部震动和陨石撞击导致的“火星地震”信号。与此同时,热流仪将在不同深度测量热流情况。洞察号团队还想通过测量火星自转轴倾角的轻微晃动、进一步了解火星内核情况,这一数据将通过精确追踪洞察号的位置变化来获取。
这些观测结果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与组成,而这些信息又将帮助我们了解岩质行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洞察号已经传回了少量信息,包括一张被尘土遮盖的、周围环境的照片。这是洞察号从火星传回的首张照片,为未来的数据采集做了很好的保证。巴雷特和团队成员们表示:“该地区似乎相对平坦,沙子很多,没有大块岩石、或其它影响部署的障碍物。”
“我们相信,这张照片可以帮我们确定部署仪器的难度,”巴雷特指出,“我很高兴地看到,在这里部署仪器似乎不是很难,但愿事实如此。”
洞察号的英文“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缩写,意思是“利用地震、大地测量及热流手段进行内部探测”。该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的任务计划持续一个火星年(约为两个地球年)。团队成员称,洞察号必须花费这么长时间,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达成主要的任务目标。(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