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大鹏(科普学者)
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了解火星,那么就有必要了解火星的“心”,看看它到底是“热情似火”还是“冷若冰霜”。
1995年的美国电影《阿波罗13号》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休斯敦,我们有麻烦了。”而在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6日,这句台词可能会变成“休斯敦,我已着陆。”
推迟了25个月的美国宇航局“洞察号”火星着陆探测器在经过“恐怖7分钟”之后已着陆火星,与它一起着陆的还有全球240多万航天爱好者获得的“火星船票”(其中包括26万中国内地网友的签名)。在我看来,这将开启拥抱这片“热情的沙漠”的新篇章。
人类对太空和宇宙的探索从未终止脚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一步步走向深空,甚至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博士曾多次在科普报告中谈到未来100年人类将移民火星,同时人类在未来20年内或能登陆火星。
几年前,《火星救援》的热映燃起了公众对火星的兴趣,也掀起了火星科普的高潮,公众关注起火星能否种出土豆,同时科学研究也表明火星上有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但是我们对火星内部却一无所知,而这次发射的“洞察号”真的要在火星上打“洞”观“察”。借此我们也可以对火星的内部,甚至是“心脏”一探究竟。
卡尔·萨根因为开创性地解释了“金星如何变得炽热以及狂热的风暴如何在火星表面肆虐”,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声誉。这也让我们对火星有更客观的认识。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了解火星,那么就有必要了解火星的“心”,看看它到底是“热情似火”还是“冷若冰霜”。这个谜团有可能随着“洞察号”成功地开展工作得以解开,而我们也可以真正地了解火星是否“心口不一”。
“洞察号”将对火星内部进行首次检测,这被形容为对火星进行“45亿年来的第一次体检”。
“洞察号”搭载的有效载荷包括地震仪、火星旋转与内部结构实验装置以及热流及物理性质探测器。根据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洞察”号主要承担两大科学任务:一是通过探测火星内部火震活动的规模、频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陨石撞击火星表面的频率,来确定目前火星地质构造活动的级别;二是通过调查火星内部结构和活动过程,研究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按照任务,科研人员制定了6个调查项目:确定火星地核大小、组成和物理状态;确定火星地壳的厚度和结构;确定火星地幔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火星内部的热态;测量火星内部火震活动的幅度、速率和地理分布;测量火星表面的陨石撞击率。
作为地球的延伸,太空也必将会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场所。通过这种探索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了解宇宙,也能够反躬自省,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
实际上,火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对象,近50年来人类共开展了200多次太空探索任务,触角延伸到了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光顾火星的次数就达40多次。此时登陆的“洞察号”将再一次扩大在编的火星探测器队伍,使得这个编队的数量达到个位数的最大值。
在7个月的时间里长途跋涉了3亿多英里之后,携带着240万个名字的“洞察号”已经成功抵达火星,与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同行们会合,并肩携手,为人类走向深空开疆扩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