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我国首次成功进行的农作物种子空间搭载试验开启了航天技术助推农业科研的新时代。记者从9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我国已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新品种达60多个,并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作物抗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航天工程育种的产业化已初露端倪。
1987年8月5日,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我国首次成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之后的20多年里,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与载人飞船进行了多次作物种子与微生物菌种的搭载飞行试验。2006年9月9日,我国首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搭载了208.8公斤农作物种子和生物试验材料发射升空,在轨运行15天后成功返回,给农业科学家带回了丰厚的实验材料。至今,我国已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
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表示,经过20多年发展,航天育种已取得突出进展,相关理论研究也有一定成绩,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推广产业化,尽快把优良品种转化为生产力。
此次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