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130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航天业界>>航天工程
  共有 578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我国将利用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项目科学实验
 



  发表日期:2018年10月1日   出处:新华社        【编辑录入:飞沙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李国利、肖建军)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26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会上表示,我国将在空间站建成之后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项目科学实验。

  大力开展空间应用,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92年工程立项实施起,即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重要理念。

  林西强介绍,在空间站建造阶段,空间应用系统科研经费占比大约15%,已超过14个系统的平均值,现已形成体系化的空间科学研制试验条件,为实现空间站阶段空间应用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载人空间站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将在轨运营十年以上。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空间站将面向前沿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目前,空间应用系统在空间站规划部署了13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吕从民说。

  根据计划,空间站首次入轨携带的载荷质量、体积等方面的规模,均超过天宫二号时的10倍。“空间站的舱内、舱外均可支持开展空间应用,而且载荷可在轨更换。”林西强说,“我相信,随着一大批空间应用项目的开展,必将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空间应用领域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0余项,取得专利400余项。

  可以预见,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全面开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

  “总之,在空间站建成进入运营阶段后,开展空间应用势必会成为整个工程的重心。”林西强说。


上一篇:“中国天眼”能产生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吗?
下一篇:中国计划2030年前着陆探测月球南北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64]
 · 航天模型设计[14375]
 · 航天模型知识[13593]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18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