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基于嫦娥二号探测数据揭示了近地小行星图塔蒂斯形成机制,提出在地球潮汐效应作用下可形成该小行星延展型双瓣结构。”26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告诉记者。近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季江徽课题组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的该项最新成果。
“出现在地球周围的近地天体对地球环境及其生物圈带来重要影响,其中直径大于140米且离地球轨道小于750万千米的潜在威胁天体对地球构成直接威胁。图塔蒂斯是目前最大的一颗对地球构成威胁的近地天体,在2012年之前每4年会接近一次地球,因此一直以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季江徽说。
2012年12月13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测器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在深空近距离飞越了图塔蒂斯,获得了一系列高精度光学图像,发现图塔蒂斯具有双瓣结构——由较小一端的“头部”与较大一端的“身体”组成,即为一颗近地接触双小行星。
如何形成这种非常有趣的双瓣结构的小行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图塔蒂斯形成的新机制:假设最初图塔蒂斯的“母体”是一颗双小行星,即由主星与卫星组成,它们相互之间潮汐锁定。由于图塔蒂斯的轨道倾角很小,在太阳系绕日轨道运行中它有较大概率近距飞越地球,因此地球引力影响了主星和卫星的轨道,同时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其形状发生变化,结果导致卫星轨道失稳而与主星发生低速碰撞,最后两者并合后形成了图塔蒂斯目前形状特征——双瓣延展型结构。(马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