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大型纪实栏目《档案》将于今日 21:18播出《归去来:我与返回式卫星的48年》。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到如今,他用48年的时光,见证了25颗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无悔的付出、对家庭的亏欠,他的经历正是每一个励志成为航天人的缩影。2018年,72岁的唐伯昶被邀请上了中国科学院的self格致论道讲坛,分享了他与返回式卫星的点点滴滴。半生追寻,返回式卫星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与奥秘?中国航天由起步到砥砺再到辉煌,中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第四代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第五代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唐伯昶亲临《档案》现场,为您揭开神秘太空的科学奥秘,尽情期待!
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 科研心血化为泡影
1974年11月5日,酒泉卫星发射场内的全场工程师面色凝重,仿佛刚刚经历一场浩劫。就在20秒前,大家还满怀期待,渴望见证我国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但随着上升过程中一声剧烈的爆炸,所有人的心情都跌入了谷底。为了这颗返回式卫星,中国航天人花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而在卫星爆炸的那一刻,成千人用数千个日夜换来的心血,顿时化为泡影,很多工作人员当场痛哭。唐伯昶此刻一点不比大家好过,从1970年开始,他就参与了这颗卫星的研制,无数个日夜的计算、实验,他们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排除,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颗卫星竟会以这样的方式终结。发射的失败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们能否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唐伯昶又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超越困难与失败 返回式卫星技术大获成功
返回式卫星从研制到发射需要面对无数的挑战,而返回舱技术不过关,载人航天就有迈不过去的危险。因此,工程师们夜以继日测量、计算、绘制卫星电测星地连接总图,科研人员内部甚至流传着一句玩笑话:“等到这些图纸和文件的重量差不多和卫星一样重的时候,卫星就可以出厂了。”而卫星的发射中心——酒泉发射场条件也是格外艰苦。夏天的发射场如同烤箱一般,即使坐着不动也汗流浃背,而到了冬天,气温达到零下一二十度,人常常被冻得浑身发抖。更为致命的是,整个火箭内承载着几百个爆炸装置和几百吨烈性燃料,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发生爆炸,后果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载着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它的成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航天领域意味着什么?它又会给之后载人航天的迅猛发展带来怎样的帮助?
科研探索永无止境 载人航天迅猛发展
自1994年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两颗返回式卫星连续取得成功,将卫星发射比做“高考”的唐伯昶也交上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答卷。正当唐伯昶在返回式卫星领域得心应手的时候,一个调任的命令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1997年,唐伯昶被调到载人航天项目中担,负责神舟一号飞船的研制工作。在唐伯昶的带领下,在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航天事业突飞猛进。2003年,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上天并返回;2004年,中国开始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6年,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发射。完成使命的唐伯昶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哪里?他又会做什么呢?今日21:18北京卫视《档案》播出《归去来:我与返回式卫星的48年》,为您一一揭晓!
(本文来源:北京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