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速上升或下降时的过山车带来的过载是体重的 2倍左右,而航天员需要适应的是自身体重的8倍左右。
“只要热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昨天下午,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科普大讲坛特别活动《对话英雄航天员王亚平》上,我国首位“太空教师”、女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远程连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鼓励青少年为了梦想积极奋斗。馆方还邀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海军为观众普及物理学知识,展示空间实验的奇妙。
此次对话活动在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联合开展互动直播,王亚平来到航天五院天津基地主会场,为6个分会场的中小学生进行互动教学,讲述航天员的训练经历。面对王亚平的提问,主会场的孩子踊跃回答,上海分会场的气氛也十分热烈。
“要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挑战是什么?”王亚平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问了杨利伟这样一个问题,而他的回答是“学习”。当王亚平投入航天员训练后,她才切身体会到,最艰难的不是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而是理论知识和航天技术的学习。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需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等30多门课程,并且要在一年内完成。“对于当时年近30岁、脱离学习状态10多年的我们来说,这真的是非常严峻的考验。”王亚平回忆道。当时教授这批航天员高等数学的老师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但他面对这样紧张的教学安排也犯了难:“大学里要学一年的课程,航天员要在三个月内完成,而且还同时开四五门课,门门都要考核。这怎么教?真把我难住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学习任务就像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排满了课程,晚上还要花时间做作业、准备考试。即使是周末,他们也得把很多时间用于学习。在这期间,王亚平甚至都没有逛逛偌大的北京城。
2013年6月20日,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学习是最艰难的训练,而突破身体极限的素质训练是另一项艰巨挑战。在载人飞船加速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要承受不同程度的过载,所以超重耐力训练是航天员身体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过载是一种什么感受?以过山车为例,急速上升或下降时的过山车带来的过载是体重的2倍左右,而航天员需要适应的是自身体重的8倍左右。“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我们的面部肌肉都会严重变形,呼吸困难,眼睛会出现灰视或黑视。每次训练下来,我都泪水横流。”王亚平告诉观众。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还需要按规定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其实我们的左手边都有一个按钮,按下之后就能中止训练,但是所有的航天员都没有碰过这个按钮。”
具备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知识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航天员才有机会执行任务,包括在空间站里做各种科学实验。张海军介绍,太空舱内失重的环境为各项实验创造了特殊条件。目前开展的太空实验主要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试想过在失重的环境下拧湿毛巾吗?”这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失重环境下物体表面张力情况。张海军在现场播放了这项实验的视频,只见航天员用力拧毛巾后,水不会向下滴,而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形成一个个“水球”悬浮在毛巾和航天员的手周围,看上去像凝胶一样。奇特的景象引得现场观众一片惊呼。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从左至右)自主出舱后挥手致意
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上海分会场的中小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争取与英雄航天员对话的机会。“在太空中生活,会让身体产生什么变化?”“如果再一次去太空,您最想做什么?”……王亚平都一一作答,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