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扬
随着再入大气层时间的临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再次引起公众和航天爱好者的关注。天宫一号目前在轨状态如何?它将何时再入大气层?它的再入过程是否像某些媒体担忧的那样可能造成一定风险呢?中国相关机构又做了哪些应对措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连续对外权威发布天宫一号轨道状态,从中我们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燃料不会造成危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9日发布消息称,3月29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96.4公里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188.5公里、远地点高度约204.3公里、倾角约42.67度),预计北京时间2018年4月1日±1天再入大气层。
这已经是自3月26日中国官方权威发布天宫一号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消息后,第四天连续对外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了。《环球时报》记者在查阅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时发现,其实自3月14日起,中方就已经开始每日对外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天宫一号将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再入地球大气层,一直是外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根据持续严密的跟踪监视和分析计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2018年4月1日前后再入大气层烧蚀销毁。目前,世界上对于航天器自由再入大气层时的预报能力,一般要在最后两小时才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再入时间和再入范围。
对于个别外媒担心天宫一号携带的一些有毒有害燃料无法在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的说法,据权威消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所用燃料属于航天器普遍使用的燃料,再入大气层时剩余的少量燃料将随结构部件一同烧毁,不会对地面造成危害;其次,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时,动能大部分将转化为热能,进而使自身烧蚀烧毁,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再入大气层后会砸中地面吗?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是人类航天发展中的常态化事件,所有的低轨道航天器都存在寿命结束再入大气层的问题,历史上曾有“欧洲环境卫星”、“瞳孔”卫星、“银河-15”卫星、“宇宙-954”卫星、“天空实验室”、“飞马-2”卫星、“礼炮-7”空间站、“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等大量先例。
相比“礼炮-7”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等航天器“老大哥”,长约10.4米、仅重8.5吨的天宫一号只能算是“小个子”,由于燃料消耗,返回时重量更小。根据严密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天宫一号大部分部件将在返回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极小。
其实,那些人类希望能正常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想要不被烧毁都是一个需要攻关的课题。比如载人飞船返回舱,为保证能安全通过地球大气层,需要做好复杂的热防护,底部覆盖能抵御2000多摄氏度的材料;而且还要调整并保持好返回姿态。
载人航天“功臣”再令全球瞩目
自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在轨开展各项工作,和它相关的每个节点都被外界聚焦,这里面更多的是对天宫一号完成使命的褒奖和肯定。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实际运行4年半。它先后与一艘无人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对接,完成了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所需多项关键技术的飞行考核验证,特别是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这一关键技术,掌握了组合体控制技术,也验证了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和工作的生命保障技术。
为此,不少国内外媒体与科研机构纷纷对天宫一号这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功臣”予以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和赞扬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也对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进行了客观报道。欧洲航天局(ESA)在28日发布了对于天宫一号的最新预测,称再入时间为3月31日至4月1日之间。
韩国YTN电视台引用韩国科技部的预测说,天宫一号的大部分构件,将与大气层摩擦生热烧毁,即使有部分残骸落到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韩国科技部强调,迄今还没有人造航天器坠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先例。
《新西兰先驱报》日前报道说,美国加州非营利研究机构“航天公司”在一项声明中说,即使考虑最糟糕的情况,一个人被天宫一号残骸击中的几率,不到中大乐透几率的百万分之一。声明说,在人类航天史上,还没有人曾经被解体散落的航天器残骸伤害过。
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日前称,专家表示,即使天宫一号没有在大气层中完全焚毁,它落在地面的几率也不是很大,毕竟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事实上,即使是航天器的碎片,坠落地面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