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一发全新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坐上 “专列”,从上海航天运载火箭总装厂房出发,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拉开戊戌年发射任务的大幕。
春节前,上海航天运载火箭总装团队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分别在太原、酒泉发射中心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仅仅经过十多天的调整,他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就在这发火箭出征前,记者走进了上海航天运载火箭总装厂房,探秘了火箭诞生背后的故事。
把成功当作最本真追求
把成功当作信仰,是上海航天运载火箭总装团队最本真的追求。
近年来,上海航天运载火箭每年的总装与发射总量屡攀新高,仅近两个月的时间就有5发火箭成功发射。2018年,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团队将面临近20发运载火箭的总装总测、十余次的试验任务。面对史无前例的高密度发射挑战,运载火箭总装团队给出了高标准答案。
运载火箭总装团队根据全年任务安排,将产品质量意识与综合管理保障能力作为团队攻坚的核心能力,提前做好生产任务规划,将原定的今年上半年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装任务提前到元旦前完成,今年新增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任务也提前到春节前完成,全力以赴确保全年试验任务成功。
虽然总装火箭的数量攀升,但产品质量永远是运载型号的首要任务。产品质量在每个环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运载火箭总装团队聚焦生产过程的细微之处,着眼于产品质量的关键把控点,保证每个环节万无一失。在这次长征二号火箭总装过程中,总装工张一唯、王力波发现,某一电缆敷设的弯转半径不符合工艺技术要求。他们结合前期风险控制点与操作经验将信息反馈给现场办公的工艺员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现场评估,及时将信息与设计确认,并确定了后续方案,完成了过程风险管控闭环。张一唯说,“将一个个火箭零部件组装成一发完整的火箭,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大意。严谨细实是对自身岗位负责,更是对‘上海牌’火箭荣誉的捍卫。”
每次判读都是对国旗负责
在高密度发射形势下,快速正确地处理总装现场的问题成为保障产品进度的有效方法。为此,运载火箭总装团队工艺员将办公场所搬到了总装总测现场,通过现场办公提高管理责任、技术责任和产保责任。团队成员在总装过程中充分识别产品风险,以计划流程、技术流程、产保流程为抓手,梳理了装配过程中的强制检验点,由副总师、设计、工艺人员现场确认并签署,根据风险把控,又设置了工艺关键检验点,由工艺人员现场确认并签署,从而保证了过程风险管控闭环,确保型号任务成功、按时完成。
采访中,记者在总装厂房看到一发全新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据透露,不久后,这发火箭将启程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一项全新使命。工艺员李坤说,为了应对西昌的潮湿气候,他们特意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艺员学习海南发射基地的防潮技术。
另一个厂房里,停放着一列灰白的“专列”,它在白身蓝字的运载火箭边上格外显眼。这发火箭便是拉开戊戌年首发试验任务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团队成员在进基地前将进行一次最严格的气密试验。气密的过程中,伴随着高达100多分贝的气流声,总装人员、检验员均在现场监测气检数据。工艺员李立东则要现场对各项数据进行判读,确保各阀门的性能与气密试验的有效性,把控产品质量。“每一次判读都是对产品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更是对胸前的国旗负责。”李立东说。
培养“全天候”总装人员
“运载火箭总装团队凝聚于基础管理,全面考量各型号需求,重点培养‘全天候’总装人员,从而缓解人员紧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事业一部(六分厂)党支部书记张雄回忆起三年前说,“当时,50名总装人员一年完成九发试验任务,那么的振奋人心;而如今,现有团队依旧是50人,年前太原、酒泉、天津、北京等各地出差人员近30人次,但厂房里的人员配置还是相当从容。”
这得益于团队在前两年便开展的“项目负责制”与“星级岗位能力成长计划”。通过两年的实践,一批青年人员不断成长起来,成为团队的核心人员。这次长征二号火箭的总装中,就有不少是这两年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比如,总装项目负责人张炜在成长的过程中深感,这是一次全面了解各个系统技术状态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对“责任感”三个字的全新认识。“团队中的协同合作,让更多青年不断提升自己技能,攻克了更多的技术难关。”
加强人员管理的同时,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团队还将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融入其中,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的总装人员。比如,为进一步依托全国四星级现场管理工作和总装现场技术要求,总装厂房增加了信息化电子看板。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让上海航天的运载火箭总装队伍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本文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