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科集团:把中国人的智慧写入浩瀚太空
把中国人的智慧写入浩瀚太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纪实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一个不足20人的班组,却是全国“工人先锋号”。他们的工作既不是加工产品,也不是制造模具。他们令人瞩目的最新成果,是为长征三号火箭设计了一条直接将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送往38万公里外地月转移轨道的“天路”。
这个以团队核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的名字命名的班组,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班组”这个称谓的惯常想象。而它,正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团队的一个缩影——在近16万员工中,拥有硕士学位的超过2.2万人,250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32位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300余名学术技术带头人、430余名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构成了这支航天军工人才队伍的中坚。
“仅在宇航领域,2011年,集团就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空间交会对接、嫦娥二号飞赴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展开深空探测试验、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组网运行等重大任务。全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了19次宇航发射,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说:“我们先后攻克了火箭控制与高精度发射,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空间交会与对接、组合体控制与管理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引领走向太空之路
2011年中国航天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两次完美对接;而最令国人期待的,当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试运行,中国人的全球定位系统有望在2020年前后达到全球覆盖……在这两大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都是主力军。
“中国航天的研究秉承积极进取的态度,有更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宇航科学与工程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发展迅速……”美国航空航天局资深科学家亚瑟·波兰这样说。
对于这一点,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八大区域建设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北京南苑——运载火箭总体科研基地;北京唐家岭——空间飞行器总体科研基地;北京永丰——航天电子科研生产基地;北京云岗——航天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天津滨海新区——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超大型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上海闵行——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的设计研制生产试验综合科研生产基地;陕西西安——火箭发动机和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科研生产基地;四川——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后方批量生产基地。
以八大基地为支撑,从运载火箭到卫星、航天器,从系统集成到快速研制、规模生产,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在稳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