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你揭晓
当地时间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其中一半授予来自美国的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获奖理由为“对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理论发现”;另一半授予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获奖理由为“发现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他们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7万元)的奖金。其中一半奖金授予皮布尔斯,另一半奖金由2名瑞士学者分享。
3位诺奖得主/诺贝尔奖推特3位诺奖得主/诺贝尔奖推特
今年的获奖者为回答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做出了贡献:宇宙的早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会不会有其他行星围绕着其他恒星运行呢?
皮布尔斯:为50年来的宇宙学奠基
吉姆·皮布尔斯1935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尼伯,1935年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62年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就是世界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在这期间,他主要对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他出版3本著作《物理宇宙学》《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物理宇宙学原理》,已经成为领域内的标准参考文献。
他的研究阐明了宇宙的结构和历史,为过去50年的宇宙学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大爆炸模型合理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现状。皮布尔斯对大爆炸模型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这一模型,140亿年前的宇宙是炽热且密集的,此后宇宙一直在膨胀,越来越大、越来越冷,大爆炸发生40万年后,宇宙开始变得透明,光线得以穿越太空,这种古老的辐射至今仍存在于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谜团待解。
皮布尔斯通过理论工具和计算,解释了这些从宇宙初期而来的大爆炸印记,并发现了新的物理过程。他发现,宇宙中只有5%的内容是已知的,构成了恒星、行星和我们。另外95%是未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对于现代物理学来说是个谜,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卫报》报道解释,简单来说,暗能量是驱动宇宙运动的一种能量,暗物质是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两者都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
在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后,诺贝尔奖委员会与获奖者吉姆·皮布尔斯进行语音连线,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有记者提问“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皮布尔斯回答:“我们非常确定,其他星球上有一些可以被称为生命的东西,但是很难确定这样的生命是否和地球上的一样,也许化学家会对此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看到这些生命。”
还有记者邀请皮布尔斯对那些想要在科学领域深耕的年轻人提出一些建议,皮布尔斯说:“希望年轻人们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踏入这一领域,一些奖项很诱人,但那不是你入行的原因,你应该被科学本身深深吸引。”
麦耶和奎洛兹:打开了银河系的潘多拉盒子
来自瑞士的两位科学家目前都是日内瓦大学的教授,在奎洛兹就读博士期间,麦耶是他的导师。他们于1995年10月宣布在太阳系外首次发现一颗系外行星,它绕着银河系中的一颗类太阳恒星运转。这颗行星名为飞马座51b,绰号“伯洛尔芬”,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热木星”(指其公转轨道极为接近其宿主恒星的类木行星)。
两人的这一发现引发了天文学界的一场革命,此后银河系有4000多颗系外行星被发现。目前,科学家仍然在探索这个奇特的新世界。飞马座51b的发现,挑战了当时关于行星系统的已有构想,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行星起源背后的物理过程。
麦耶和奎洛兹的卓越贡献使寻找系外行星的众多项目展开,最终我们可能会解答一个永恒问题,那就是地球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生命。
在得知获奖后,奎洛兹接受BBC采访时说,“太难以置信了,在获得这一发现之后的25年里,有很多人都来跟我说,这是一个值得拿诺贝尔奖的发现。我一直回答‘可能吧,无所谓’。经过这么长时间后获奖,真是一个莫大惊喜。我现在还处在震惊之中,需要时间消化一下这个消息。”
大咖声音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这三位科学家“在增进我们对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成员拉森(Mats Larsson)表示,皮布尔斯在宇宙学方面的发现对人类而言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使我们了解宇宙是如何从最初期发展到现在的。如果不是皮布尔斯的理论发现,过去20年中对宇宙辐射的高精度测量几乎不会让我们有任何突破。
美国物理协会总裁莫洛尼(Michael Moloney)说,获奖者在发现宇宙本质和太阳系新世界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为宇宙学和系外行星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领域。
诺贝尔物理学奖趣闻
据诺贝尔奖官网介绍,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过112次,共210人次获奖。期间有六个年份没有颁发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这些年来,物理学奖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父子同时获奖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因“开展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研究”,于1915年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才25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那一年共同获奖的还有他的父亲——物理学家亨利·布拉格。布拉格父子两人作为科研拍档,致力于X射线的相关研究,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父子。
爱因斯坦得奖并非因“相对论”
爱因斯坦因提出相对论,掀起物理学变革,但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却不是因为相对论。199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奖,诺奖委员会秘书的获奖通知上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您,理由是您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您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但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的价值,将来这些理论得到确认后再考虑。”在此之后,许多人对诺奖委员会没有因相对论而给爱因斯坦颁奖耿耿于怀。
“跨界”获奖
玛丽·居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而且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仅有3名女性得主,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近五年得主
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ArthurAshkin)、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获奖,理由是“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
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获奖,理由是“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获奖,理由是“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的新型节能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