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79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航天业界>>航天新闻
  共有 68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载人航天: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真
 



  发表日期:2019年10月10日   出处:经济日报        【编辑录入:飞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以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质疑声中,我国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核心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人类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由于没有飞天之力,古人只能借助想象的翅膀,把梦想寄托在美丽的飞天神话与传说之中。

 

为了探索太空,上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一朝梦圆。

 

 


 

1:梦想召唤再出发

 

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绝不只是欣赏天上的美景,而是要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从而为人类造福。

 

2016年中秋夜,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直刺苍穹,成功踏上了太空旅程。

 

 

 

天宫二号发射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完成多个“首次”: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首次航天飞行中的医学超声检查,首次在轨收看新闻联播,首次以新华社特约记者名义播发“太空日记”,首次天地互动打乒乓球,等等。正如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说的“个人一小步,却是人类一大步”,在太空,航天员的每个“首次”,都意味着国家在某个或者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33天!景海鹏、陈冬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至此,中国先后把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简单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无数追梦人的心血和汗水,彰显的是这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20174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在文昌发射成功;22日,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迎来太空“快递小哥”的访问;27日,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加油”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据统计,直接参与研制的研究所、基地一级单位有110多个,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名科研工作者。仅航天员搜救一项就涉及外交、交通等多个部门,以及解放军多个战区和陆海空等军种部队,上万人参与其中。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

 

有人说,航天是朝阳产业,航天人永远年轻。几十年前,正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大西北戈壁大漠之中搞出“两弹一星”;几十年后,又一群年轻人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

 

如今,在发射场、实验室、生产车间、指挥大厅,“80后”“90后”已成中坚力量,45岁以下担任各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的技术骨干超过80%,队伍平均年龄仅30多岁。在愈发密集的载人航天任务历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空间应用结硕果

 

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过去,曾经有人质疑载人航天投入大、产出小,甚至诋毁说“这是劳民伤财”。作为百年大计、千年工程,经过20多年“育苗”“种树”,伴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开启,载人航天工程的应用发展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期。

 

空间科学与应用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结出的果实之一。天宫二号先后进行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丰硕成果。天宫二号搭载的14个应用载荷中,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日稳定度达到1016量级的超高精度,3000万年误差小于1秒,将目前人类在太空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个至2个数量级,为空间超高精度时间频率基准的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空间基础物理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宽波段成像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多波段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新一代对地观测遥感器和地球科学研究仪器发挥了空间地球科学观测的优势,科学地服务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环境、陆表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2:空间冷原子钟

 

天宫二号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在我国首次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长周期培养,国际上首次在空间获得了拟南芥开花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实时图像,控制植物的开花,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也为发展空间植物培养技术、探索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神舟八号任务开展了中德合作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首次分析得到了数十种在微重力下发生改变的植物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成功筛选得到了数千种植物微重力相关差异基因,深化了对空间基础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认知。

 

天舟一号任务开展了8项哺乳动物细胞空间培养实验,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站实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并存活33天、小鼠胚胎干细胞向中内胚层的成功分化,成果对于人类空间生殖及健康有重大意义。

 

载人航天的“红利”,不仅限于搭载项目本身。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近千项发明专利,推进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跨越发展,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112之间。

 

 

 

迈向空间站时代

 

早在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局起步之际,就在“三步走”战略中明确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随着2017年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按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3: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今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抓紧研制生产,将于年底前进行发射场合练和首飞任务准备工作;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在按计划选拔训练,核心舱载荷正积极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其他各系统都在按工程总体计划安排抓紧各项工作准备。

 

我国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空间站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今年6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对外宣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全面开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姜天骄)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出席第四届中阿国家博览会
下一篇:礼赞70年,致敬科学家 | 戚发轫:亲历中国航天“从无到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62]
 · 航天模型设计[14373]
 · 航天模型知识[13591]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17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