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1日报道:5G加速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但是万物互联如果想要做到“无死角”,那就一定少不了在天空中架设部分“基站”。这就是低轨物联网星座的由来。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传感终端安装量将达到一个海量数字。为此,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建设覆盖全球、融合地网、实时共享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投资的企业“九天微星”,就是其中之一。
九天微星的“野心”
目前已拥有8颗“星”的九天微星在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要在未来3年内发射72颗星,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低轨物联网星座。
九天微星CEO谢涛告诉记者,与SpaceX计划做的“宽带增强”不同,九天微星做的是“窄带物联”。前者的“星链计划”企图用12000颗卫星实现全球宽带互联网覆盖,而后者则是用72颗卫星接入海量物联网终端,最终再平滑演进到宽带星座。
这72颗物联网卫星星座,将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首批4颗卫星,预计将于明年年初进行正式发射。目前已经发射了8颗卫星,实现了系统级的技术验证。
“另类”的商业模式
成立于2015年的九天微星,是从事微小卫星创新应用、通信系统研发及星座组网核心技术研发的创业企业。作为国内商业航天的探路者,九天微星倡导“用IT的思路干航天”,以小步快跑占领制高点。
“我们希望重新定义商业卫星的成功。”谢涛表示,商业航天,不仅是技术上要做好,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价值,让整个链条运转起来,产生收益。“所以我们目前已经发射的8颗卫星,有的在发射前就已经收回成本,或者是在发射前就已经找到了应用场景,‘绑定’了用户。”
谢涛告诉记者,商业航天产业链从上到下包括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管理、应用等环节。谢涛认为,如果卫星运营和应用如果做不起来,整个商业航天这个产业链就没有活水。“所以我们重点抓两头。一是基于卫星的创新应用,二是基于卫星的总体设计、核心部件研发。而中间的卫星OEM、发射、测控,都交给专业的合作伙伴。”
因此,九天微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从卫星设计、研制到应用形成商业闭环的公司。当然,这还得益于它拥有一个独特的“跨界”团队。谢涛透露,公司目前近两百人的团队中,有三分之一是卫星相关,比如从航天各院所等“体制内”的人才;三分之一是通讯领域,来自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等企业;还有三分之一来自教育等领域,“他们之间的跨界碰撞,是九天微星不断创新的动力。”
中科院助力破解“融资难”
回忆起创业历程,谢涛感慨,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最难的是最初的融资。“那时候商业航天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大家所认知。”谢涛回忆,当时投资人的目光还是主要投向互联网、P2P相关的领域,“商业航天并不被理解。”
谢涛说,当时他们见了很多投资人,但周期都比较短,希望马上能挣钱。“后来我们接触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旗下的中科创星。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的。但聊过之了后,发现他们既懂技术、又在资金上有足够的耐心,是非常适合的投资者。”
这是当时九天微星最快拿到的一笔投资,也是天使轮最大的投资。这次投资被谢涛看作是九天微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后,商业航天慢慢成为一个亮点,生态逐步完善,迎来了“小阳春”,形成了现在的良性发展氛围。
瞄准国际巨头,不断“打怪升级”
当前,商业航天的热度正在不断上升。高盛在此前发布的《新市场、新技术和新家园》报告认为,商业航天将成为继IT业之后的新一个万亿级市场,并将低轨星座、商业火箭、太空采矿以及太空旅行列为热点领域。
创立4年的九天微星,立志做中国商业太空探索领域的独角兽。谢涛认为,小卫星先天具备全球化、国际化的属性,因此,大概一年前,他们就瞄准了OneWeb、SpaceX这些国际商业航天的头部企业,一直想着如何追赶他们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追赶确实很累。”谢涛说,2018年九天微星发射了8颗卫星,并且这些卫星入轨后都“活着”,这在中国还算不错,“但和星链的一箭60星相比,这个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得全力以赴,没日没夜去拼搏,才有机会追赶上。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辛苦的。”
创业很累,压力很大。在这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路上,谢涛有着自己的坚持:从宇宙尺度来看,个体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能够有力量影响人类的未来。
|